西甲直播手机网页版下载

唐代仅存的13行真迹,深藏敦煌1200多年,揭露古人用笔“不传机密”!
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5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20

众所周知,古人的笔法深奥、精悍,现代人若想掌握,实在困难,尤其是宋朝之后,因“靖康之难”以及朝代更迭,晋唐真迹失传,没有墨本真迹,很多字体的细微技巧,与艺术气韵,无法展现。

图片

书家所悟的技法,不够纯正和精确,因此元明清的作品,时常遭到批判,认为它们的风貌不纯,技巧浅薄,尤其是清末和近代,传统古韵更是难见。

直到1900年,王圆篆清扫黄沙,意外发现藏经洞,这座“艺术宝库”挖出6万多件文物,其中包含大量,唐代“宫廷高手”所写的书法真迹。

图片

譬如我们熟悉的《道德经》、《德言》、欧阳询《敦煌遗书》等,皆是当今的热门法帖,除了上述几件,洞内挖出一幅残纸,卷内仅存13行真迹,此作的文物编号为4764,经专家鉴定,乃是宫内的“官方抄经生”所写。

图片

全卷共计200多字,单字约为2~4厘米,与我们常见的“抄经”小楷不同,此帖风格类似《祭侄文稿》,因此出土之后,不少学者以为,它才是《祭侄文稿》原卷,实际上,作者确实模仿《祭侄文稿》的笔意。

图片

字体苍劲古朴、枯涩野逸,采用篆籀笔法,多用中锋运笔,力道刚健,质感醇厚,笔笔古意充沛,时而杀入纸面,写出颜真卿“大将军”的威武气魄,而且卷中的笔画时而涂抹修改,更显艺术妙趣。

图片

受到“二王”书风影响,后世很多文人墨客,只爱秀逸、曼妙之姿,凡是见到与之相反的“雄逸”之风,就骂作“丑书”,此帖的风格自然不例外,常被嘲笑粗鄙,实则站在艺术角度,它比秀逸更加醇厚、天然。

图片

耐得住品析,令人看后回味无穷,这幅残纸深藏敦煌1200多年,因气候干燥,四周皆是黄沙,字迹没有晕染,保存良好,墨色清晰,点画完整、精善,可谓揭开古人用笔的“不传机密”,然而问世之后,没有得到妥善保护。

图片

当年藏经洞被外国人觊觎,他们用低价买走诸多的珍宝,此帖不慎被选中,伯希和带回法国,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,近期传回国内,深得众人欣赏,时常临摹,可以通过墨迹,感受真实、自然的古人笔法,技艺更上一层楼。

图片

经多方努力,我们对于敦煌残纸《祭侄文稿》书风,进行超高清复刻,采用博物馆级别,12色微喷复刻工艺,对比原作进行1:1还原。

卷中字体极为清晰,墨色浓淡、笔法转变等细节,全都一览无余,与原作毫无二致,见此品如见原作,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。

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,侵权抄袭者必究!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